不一样的食神[重生] - 分卷阅读4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门铺周围全部铺上了红色大块瓷砖,然后红色的招牌上,写着四个大字“叶氏秘卤”。

    在短暂的开业仪式之后,赵母连忙回到了自己的厨房内,隔着一层玻璃能够看见后厨的炉灶与高桶铁锅,以及周围已经洗净、堆放整齐的食材。

    赵父赵母还是如同往常,一大早就买回了食材,然后开始卤制食材。此时卤菜的香味已经开始四处飘散。

    十点过,赵达和王怀德都来店铺里取走了今天的第一批卤菜,同时送上了一早就准备好的红包。

    今天时间有些紧迫,他们下午还需要再过来拉一次卤菜。

    不过他们没有任何的不满,因为自己伯父/舅子一家开的卤菜店,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奋斗方向,都在想明年自己也要有这么一家装修精美的店铺。

    没过一会儿,叶氏秘卤就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

    这也是一位老熟客了,今天之前半个月赵母就在卤菜摊上挂了一个纸板,宣布了自家卤菜店开业的事情,同时把地址也写了出来。

    “叶老板,你这店铺可以啊。”

    原本以为叶氏秘卤就和普通饭店一样简单装修而已,万万没有想到装修会这么好看。

    干净、鲜明,一眼就能到的灶台和新鲜食材,让他对叶氏秘卤更加放心了,决定等会多买点卤菜回去。

    越来越多的客人来到叶氏秘卤,就冲着这个装修以及干净的环境,这一百多米距离也值得了。

    自己父母忙于做生意,而赵安难得在一旁偷懒,他正在拿着《蓉城日报》,在第二版看到一篇名为《从“肯德基”看“连锁餐厅”》的报道。

    第51章 报道

    这篇报道简要的解剖了肯德基成功的原因, 比之前那单纯的报道要深刻的多。赵安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露出了一个心满意足的笑容。

    因为这篇报道的署名正是“赵季安”, 赵安上辈子的艺名。

    在发现社会舆论对于“肯德基现象”特变关注的时候, 赵安就在想该如何利用这件事情来推动自家叶氏秘卤的发展。

    这表示这社会公众对于餐饮行业关注的觉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机。

    不过赵安也不可能直接就向报纸投稿《蓉城美食——叶氏秘卤》这种稿子, 打广告的意味实在太明显了。

    赵安便先写了这么一篇纯粹探讨连锁店的文章寄给蓉城日报。赵安的文笔或许不是最好的,但赵安相信自己对于连锁店的了解超过了绝大部分的人。

    所以赵安一直在留心关注最近的蓉城日报,他相信自己的投稿肯定会被采用。意想不到的是的是竟然和自家店铺正式营业时间在同一天。

    至于这篇文章会对蓉城那些有可能形成连锁店的企业产生多大的影响, 赵安一点都不担心, 哪怕有竞争关系的餐饮业也是如此。

    不可能因为担心别人也会成立连锁店, 就把连锁店的好处给藏起来。这种知识永远无法掩藏, 也不需要掩藏。

    或许华夏连锁餐饮更早的开始发展,竞争能让整个市场更有活力也未可知。这些都是后话了,还是继续说蓉城日报的事情。

    赵安估计“赵季安”这个名字已经在蓉城日报的编辑那里挂上名号了, 否则也不会给自己这么大的一个版面。

    回到家后,赵安拿出了上次剩下的信纸, 继续给蓉城日报写稿件。

    在大概一个周后, 赵安在小区收发室那里看到了“赵季安”的名字, 这是一封来自于蓉城日报的回信。

    除了他以外没有任何人知道赵安和“赵季安”的关系, 他可不能让蓉城日报的编辑知道这是一个中学生写的信。

    打开信封一开, 有三样东西。首先是用稿通知和稿费。

    还好这年头对于投稿者的审查不怎么严格, 同时也允许通过信封寄钱。所以蓉城日报便直接将50元的稿费寄了回来。

    而另外一张纸则是约稿通知,蓉城日报对于上一篇投稿的内容很满意,希望“赵季安”以后有稿件也先往蓉城日报投递, 同样他们也会优先审稿。

    看到约稿通知的时候,赵安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恐怕蓉城日报的编辑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二份稿件已经投出去了吧,算算时间现在已经应该到了。

    蓉城日报大厦,生活版编辑部。

    “主编,上次那个赵季安又来稿件了?”

    “这么快?写的啥,还是连锁模式?”一名中年男子从厚厚的资料中抬起头。

    “差不多,但是又有点不一样。”年轻的职员也有些不确信地说道。

    生活板主编对下属的答案很不满意,大声说道:“拿过来,给我看看。”

    主编看到报道的内容,的确和自己想象的有些出入,但最后还是拍板决定:“小李,今天下午你去这上面的地方采访并且拍点照片回来。如果属实无误的话,后天生活版的主版面就给他了。”

    快速浏览完稿件内容的小李有些犹豫地问道:“主编,这会不会有打广告的嫌疑啊?”

    “所以让你先去采访、拍照,如果有言过其实的情况,那就撤下来。”主编心中已经拿定了主意。

    下午小李便背着他的相机出发了,当他来到叶氏秘卤正是下午四点左右,只有赵母一个人在。

    看到干净、简洁、新颖的店铺,小李对于稿件的信任度已经高了几分了。

    在说明来意后,小李立刻得到了赵母的热情接待,并且将所有的卤菜都端了一小份出来让小李品尝。

    在品尝过卤菜后,小李已经基本相信了稿件对于叶氏秘卤的介绍。不过任务还是需要完成。

    第一个问题便是“不知道,老板贵姓啊?”

    赵母笑着回答:“我姓叶。”

    小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到店名就不该问这个问题。这个老板明显和那个“赵季安”没有关系,我是不是傻啊。

    小李连忙切入正题,问了赵母好几个相关问题,然后又拍了总店的照片,就直接离开了,毕竟另外两个连锁店的照片也需要拍摄。

    晚上在家吃饭的时候,赵母把下午蓉城日报来采访的事情给赵父还有赵安说了,脸上止不住的笑容。

    没想到自己一个农村妇女,居然还有上蓉城日报的一天。

    或许蓉城日报相比起sc日报没那么正式,但是蓉城的百姓明显更喜欢蓉城日报,因为内容更接底气。

    赵安在一旁听着自己父亲的后悔,心中很想笑,但是又不敢真的开口,只能在一旁憋着。

    第二天赵母和赵父一样起了个大早,不过她可不是陪着赵父去买菜,而是去邮亭报摊买报纸了。

    可惜翻遍今天的报纸,赵母也没能找到“叶氏秘卤”四个字。

    赵安连忙在一旁安慰,别人报社也需要时间的,我们再等等。

    果然第三天的时候,赵母终于在蓉城日报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报道。

    生活版,整整占据了一整面的主板面,还有黑白的照片。

    《连锁店在蓉城的发展——记“叶氏秘卤”的发展》

    报道中简要记录了叶氏秘卤的经营方式,以及叶氏秘卤是蓉城第一个使用“连锁店”的餐饮企业。

    还有三张照片,分别是总店、连锁一店和连锁二店,当然照片上还有三个摊主入境,当然分别是赵母、赵达以及王怀德。

    报道中提及写叶氏秘卤总店是第一家店铺,然后依次有了两家连锁店。对详细的菜品的介绍并不多。

    报道主要在分析连锁店适合于什么样的企业,而不是介绍叶氏秘卤的菜品以及发展史。

    “这小李也不问清楚,我们这里虽然是总店,但连锁店一店才最先开业。”

    赵父看着报纸上的错误信息,有些不满,。

    “没事的,没事的,这点小错误而已。”

    看到自己出现在报纸上,赵母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介怀。

    报道的内容当然是赵安故意写错,他原本想通过部分的错误防止他人误以为自己就是叶氏秘卤的老板或者员工。

    但没想到负责采访的记者,居然也没有详细问一问这些事情。看来是对于“赵季安”很信任啊。

    赵安更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件事情成为了叶氏秘卤发展史上的一个趣闻,也因为“第一件店铺不是总店”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叶氏秘卤。

    哪怕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在夸奖叶氏秘卤,赵父赵母也明显感觉到自家的生意越来越好,甚至有不少人花上半个小时专程走路过来购买卤菜。

    同样连锁一店和连锁二店的生意也突然爆棚。

    蓉城的常驻人口超过一千万,而蓉城日报每天发行量超过十万,一个主版面的影响力是赵父赵母难以想象。

    当然除了蓉城日报本身的影响力以外,和肯德基的关系也密不可分。

    单论影响力,肯德基不知道胜过了叶氏秘卤多少倍。

    赵安的第一篇稿件,让人们对于肯德基的关注点从肯德基转移到了连锁店上。

    因为文章内容翔实,论证有理有据,让大部分的读者产生一种“错觉”:肯德基的成功是因为它是连锁店,而忽略了肯德基其他的诸多优点。

    而在这个时候,赵安的第二篇报道,成功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连锁店的优势引导至叶氏秘卤之上。

    肯德基因为是连锁店而成功,叶氏秘卤是连锁店,所以叶氏秘卤也特别成功。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