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业庶女 - 第一百四十八章 战争的主要原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

    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

    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 zhigzouqinglu/" target="blank">穿越之重走青春路。1973年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

    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

    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

    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

    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 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青春骊歌。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

    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

    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

    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黎以战争的起因,总的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

    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已到:首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近日来,中东局势随着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密集空袭而骤热紧张。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表示。该国正在对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及其领导人发动一场“全面战争”。

    以色列一位女发言人对外界宣称,该国已做好向加沙发动地面攻势的准备。而面对以色列方面的凌厉攻势,哈马斯方面也宣称要发动“第三次起义”,击溃以色列政权。饱受战火洗礼的中东大地是否会再度陷入一场惨烈战争?

    局势的发展是否会导致“第七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就此环《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中东问题学者,他们一致认为,再次爆发中东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只是他们的个人认为。

    穆罕默德创教初期,犹太人和基督徒对他采取敌视态度。随着穆罕默德追随者不断增加,阿拉伯骑兵也开始对外扩张。7世纪时伊斯兰教分裂。拥戴穆罕默德后裔的人和接受哈里发代表真主的人逐渐形成“什叶派”和“逊尼派”。

    18世纪末。随着拿破仑入侵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个统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基督教世界)也开始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属地,建立殖民地。

    19世纪,由于伊斯兰教在各类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中(主要是帝国主义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与掠夺,即对伊斯兰国家的殖民化与半殖民化)独宠鬼颜太子妃最新章节。逐渐引发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革命运动。

    埃及军人纳赛尔、萨达特打响了伊斯兰革命复兴运动的第一炮。在二战后,出现了34个表面上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接着一大批宗教领袖试图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对世俗政权。实行“伊斯兰革命”,恢复神权统治。

    伊斯兰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现实的政治目标,即脱离西方或苏联的政治与经济控制,期望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改变王室政体,建立共和国;梦想组建新的阿拉伯联盟,重温以往阿拉伯帝国的梦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共同在军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阿拉伯世界内部并不团结:首先,各个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同派别(很多国家内部也有派别之争,导致政局动荡),教派之间的冲突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伊斯兰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国家与非阿拉伯民族国家之分,从历史来看信仰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视与偏见,由于宿怨。

    在产生矛盾时极易发生冲突;第三,在各个国家争取独立时,由于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一些国家、民族进行拆分,为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以科威特历来为伊拉克为由入侵科威特),使得各国不断为领土、种族等发生矛盾;第四,在伊斯兰教复兴于现代的道路中,泛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占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主导思想。

    但是这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很多抱有英雄主义观点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国家政策上采取与西方强硬对抗,坚决建立伟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彻底消灭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与西方国家的制约。在多重原因(如西方国家的控制、内部种族矛盾)的作用下,使得众多阿拉伯国家中分为亲西派与疏西派(如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和解,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订戴维营协议遭到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叙利亚却与以色列政治立场完全不同,坚决与以色列对立。)。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同时成立“巴勒斯坦解放军”。它是一个不具备国境。实质是政府形态的政治实体的组织。

    1969年,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温和派成为巴解组织的执政党,虽然一开始与以色列有军事冲突,但后来转变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与以色列谈判。随着21世纪初巴以冲突加剧。

    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继承人阿巴斯继续坚持走和平道路。未想到在之后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改选之后败给激进派“哈马斯”(在欧洲一直被视为恐怖组织)领导人哈尼亚。原本自从阿拉法特后期,巴以逐渐进入磕磕绊绊的和平时期,但是巴方这一政治剧变又为未来蒙上阴影。

    所以不论从以色列方面还是巴勒斯坦方面,内部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下,由马丁?路德发起的16世纪基督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教会分裂出新教。基督新教的改革运动同时。也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间,新教强调通过深入教徒的现世生活去请求上帝的救赎。新教这种对世俗行为的鼓励,使得人们在追求商业利润时解除了犯罪感。使得商业资本主义的各个运行领域都有了宗教的最后依据。

    在一战中,西方国家本身是与阿拉伯诸国结盟以对抗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但二战后,由于支持以色列复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十分紧张。为了对抗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度调高国际油价。

    中东阿拉伯人的建国理想(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初,阿拉伯人试图摆脱土耳其人统治,在大叙利亚建立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视为一个整体)。

    但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将叙利亚分割成四个区域。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建国,彻底粉碎了他们的梦想末世之巨兽时代。

    同时,伊斯兰社会不断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蚀。西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宽容、自立、科学、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价值体系缓慢影响着伊斯兰世界。

    二战后,英国先是镇压中东犹太复国主义,改变殖民地政策后,又挑动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领土与宗教冲突,之后表面上抽身而退。将问题交给当时西方控制的联合国,暗中关注局面。

    而美国继英国之后开始支持以色列。总统杜鲁门向英国施加压力,率先收留犹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国后,美国第一个承认以色列。数次中东战争中,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如英、法)更是提供给以色列大批军械武器和装备。若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国并得以大规模发展。

    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支持以色列,其中有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第一,石油。人间利益的争夺,于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为一种“速率”优势的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的发明使“速率”与石油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石油这种基本原料促使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真正发达,成为支撑西方经济的命脉。但是,除了美国的石油蕴藏相对丰富外,其他西方国家都非常缺乏石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飞速的经济增长,大多考虑给予原殖民地人民以独立的国家地位,换取在经济上继续剥削和掠夺。所以中东对于西方的重要性一目了然。海湾战争就是美国利用西方国家策动组成反伊拉克联盟,控制海湾石油,也同时使欧洲国家能够得到利益。以色列对于美国,就是位于中东的一块垫脚石。以色列在中东阿拉伯世界中成为一个犹太的异族异教,使它无法摆脱阿拉伯人以战争方式进行各种性质的报复,美国则能更好地通过控制以色列的政治走向,以影响中东局势并从中获利。

    第二,由于历史上犹太民族长期流散,寄人篱下,所以犹太人只能靠比别的民族更高的知识水平及职业技能方可同其他民族进行不平等的竞争。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屠杀600万欧洲犹太人的真相公诸于世后,犹太复国主义成为犹太世界的唯一政治口号。众所周知,美国的总统选举需要大量资金,而犹太人能为美国总统选举的两党竞选人提供巨额资金和至关重要的选票。为了获得犹太人的捐款和选票,美国两党的总统候选人竞相表现出亲以亲犹姿态。他们当选后,也大多采取偏袒以色列的政策。

    为了战略、经济利益,美国和西方国家先后采用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分化阿拉伯抗击以色列的联合阵线。在几次中东战争中,由于内部不协调,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先后在与以色列的直接对抗中败下阵来。

    总体来说,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要点是:改造伊斯兰社会(镇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阿拉伯国家);扶植亲美政权;控制石油资源;调节巴以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等。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东主要的产油国家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其中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从出口石油中赚了很多的钱,成为富裕国家。中东所产石油百分之90以上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地。由于石油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之后,本国经济的出路问题。他们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盛产枣椰树。

    中东水资源极度匮乏,沙漠广布。这也与石油资源的丰富形成鲜明的对比。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中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中东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河流、湖泊水资源分配上的矛盾,也是形成中东紧张局势的原因之一。

    中东战争的表面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卖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将他们的土地交给犹太人建立国家。而后以色列依靠美国地力量逐步侵占了大片的阿拉伯领土。

    </p>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