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邯郸 - 一:冯亭三谏
失人得地,人地皆失。
得人失地,人地皆得。
这十六字真言,尤以先秦之时的长平之战最能让人了然,让人通透:赵国被白起坑杀四十万精锐之后,国力大损,最终结局因失去四十万精壮而人地皆失,终为秦所灭。
今人于网上发帖有以下评论:
晚清与八国联军战,与日本甲午海战,败北复败北,割地赔款复割地赔款,打不过就签字盖章的割地赔款,算不算得人失地,最终会人地皆得?这一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实是极大的曲解十六字真言。因这问题非所述重点,且略过不题,还是回到惨绝秦赵的长平之战中!
今人又于网上发帖有为赵括翻案的评论:
赵括是2000年来被冤枉的千古名将,其为赵括翻案有以下几点:
其一:先秦之时,尚未发明纸张,纸上谈兵,是后人冤枉赵括。
其二:当代诗人有诗:“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
其三:秦军换下王龁,派白起喑赴长平为主将时,严令:有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本来是千古战神,又在喑地里打赵括黑枪。
其四:在中计被困长平,粮草断绝情况下,仍坚持了四十六天!
其五:白起乃千古战神,且久经战阵,换谁上都难逃一败。
其六:秦强赵弱,即使不换下廉颇,结局仍然要败,廉颇连秦将王龁都撼不动,又如何撼的动白起,只是败的慢一点,而赵括,只是败的快一点。
……。
网上为赵括翻案的理由很多,让人一看,也会认同其说的颇有道理,但是,细读《东周列国志》,《战国策》,会发现,也许赵括真的历害,但是有一点,他犯了刚愎自用,不听将言的大忌,冯亭三次苦谏,他都不听,结果败的全军覆没,这是难逃其责的。
要知败法也分三六九等:最好的败法,就是损兵较少,折损一二成元气还在,日后遇有最佳战机,仍有反攻取胜的机会,但象赵括这种败法,败的全军覆没,败的家底亏精光,败的国家永无翻身机会!败的至弱而逐渐亡国。正因赵括败的不象,至使赵奢后人中的赵括一系,因耻赵括败国亡身于长平,遂以赵奢封号马服君的马字为姓,中国马姓,便是由此而来。
以下是冯亭三谏之事:
赵括引二十万新军出了邯郸,赶赴长平,廉颇验过兵符,即以登记二十万军士姓名的军籍交付赵括,遂同乐乘,亲兵百余人返回邯郸。
新军与老军合并,总计四十万大军,赵括即日将廉颇旧将尽行易去,降为禆将或军校,换上亲信将领。又更改旧制,引起了诸多旧将的不满,军营之中,充满了怨言,时冯亭亦在军中,固谏:“旧将详知秦军态势,若尽行换去,贬为裨将军校,则熟门熟路的将领无有兵权,必言微难进,于军不利大矣!”
此冯亭一谏。赵括不听
秦昭王获知赵孝成王已使赵括为将,取代廉颇,遂暗命白起为主将,命原主将王龁副之,并以青年将领王剪为左冀,蒙骜为右冀助战。并向全军密令:有泄露武安君白起为将者,斩无赫!秦军将士,无不肃然遵令。
秦军旌旗战车,布列前后,但见戈甲耀日,延绵二十余里,白起率王龁,王剪,蒙骜登上山头,斟察长平地势,遥望赵军军势,良久方一锤定音道:“我军若与之战,我已料知可胜!”言讫,率众将回营。
白起负手在背,来回踱了几步,即时对王龁下令:先引五万军去赵军壁垒搦战,只要输!不要赢!只要引的赵军追至秦军壁垒之前,便算大功一件!
王龁凜然遵令,步出营帐时,心下又自思:我王龁威往虽不如武安君,但在军中亦是威名素著,昔日与赵将廉颇对阵,斩其将校赵茄,赢了一仗,逼的廉颇退而固守,身为主将时自己干的不错,颇受秦昭王看重,目今拨白起为主将,自己退职一级而副之,谨遵白起将令,现在引兵去赵军壁垒搦战,只要输,不要赢,虽是诱阵,但未免脸上无光!
王龁躇踌一会,忽有了主意,便命其弟王陵引五万军去搦战,只要输!不要赢!只要输不要赢这种脸上无光的搦战,王龁就这样推给其弟王陵。
长平之战中,秦军有四名王姓大将参战:王龁,王陵,王剪,王贲,记载可见《东周列国志》。因史书对其是否亲戚关系无有记载,若是亲戚关系,那么廉颇以前与秦接战即败,那是碰上秦国的王家将了。而赵括的长平惨败,是碰上白起,加王家将,再加秦王亲自上前线的三重砝码,重有万均撼不动。
闲话略过,话说赵括闻秦将王陵引五万军前来搦战,亲引四十万军,倾巢而出,布于阵前。
方一交手,一通鼓还没敲完,却已见秦军一接战即抵挡不住,开始败退。
赵括坐在马上,静观战局,眼见初战小捷,心中豪气逸发,遥指头盔已斜,铁甲已歪的秦将王陵,长笑声中对左右将领言道:“那秦将王陵败的如此狠狈,我军此时应乘胜追击,捉住秦军主将,剥光衣服吊在辕门前示众,好给列国增添笑料!”言讫立时脸露正容,即刻下令赵军将士追击秦军,务必擒住秦将。
是时赵军人喊马嘶,鼓声震天,一幕又一幕旌旗流苏宝带,耀天蔽日,黄滚滚的飞尘连绵二十余里,直逐秦军。
百里长平一线,但见秦军倒戈败走,赵军轻骑直逐。
忽见一将纵马而前,灰袍灰甲,浓眉虬须,赵括目视其人,却又是韩国降将,被赵孝成王封为平阳君的冯亭。只听冯亭谏道:”某与秦军累次交锋,素知秦人多诈,善使阴谋诡计,眼下秦军之败,不可相信,那是诱我军深入绝地,元帅快鸣金收兵,不可追击!不可追击!万万不可追击!”
此冯亭二谏,奈何赵括睥睨自傲,又是不听,反扬鞭喝斥道:”你屡败于秦,被秦军吓破了胆吗?何太怯敌之甚?”
冯亭忙争辨:“非是末将怯敌!前期末将屡败,乃兵力远不及秦军……”话未说完,赵括不理他,继续引四十万大军追击十余里,直追至秦军壁垒之前。
赵括传令攻打秦壁,因秦壁工事修筑甚固,加上秦弩势若暴雨,赵括接连攻打数日,赵军以胡服骑射对决秦军强弩,箭来弩往,两方仍是不胜不败之局,是时,两军士卒,亡者甚众。白起在军营中遥观两军交战,心中暗暗首肯赵军胡服骑射,果真冠于列国!
眼见秦军士卒死伤愈来愈众,尸满壁前,心中大怒,便唤大将司马错,司马梗兄弟二人,各引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从间道大迁回的悄悄绕至赵军之后,绝其粮道。又唤大将胡伤,秦将司马错,是汉代著有《史记》司马迁的八世祖。
白起又命大将胡伤,率十将截断赵括运粮后军,大军无粮难存,白起这一着,可见其极是善谋。
赵括使人催取后军,移营齐头并攻,只见赵将苏射飞骑而来,报:”后营已被秦将胡伤引兵冲出遏住,不得前来!”
赵括闻报大怒:“胡伤如此无礼,待我亲往,务必斩其首级,以缓后军!”
还没动身,又有赵将王容飞骑来报:“秦军西路军马不绝,左有王剪,右有蒙骜,两冀钳制,攻我后营!我军与之交锋,死伤颇众!”
赵括闻报,手打凉篷向后遥望,见秦军增兵极盛,料难取胜,遂先鸣金收军,下令军士择水草繁茂处广结军营,且待歇息一夜,明日再战。
冯亭一听,忙至赵括面前力陈而谏:“军士气势,宜乘锋锐进击!今我军虽稍有失利,犹可力战,赌我后路秦军虽盛,尚未结成阵势,其阵新结,必不甚固,我军若一力突围,乘此锐气不馁之时冲锋,尚可脱归本营!若在此水草无蔽处安营结寨,两侧受高山阻隔,高不可攀!前后出口受秦军重兵挡住,我军若停止后冲,扎营结寨,耗时必久,若耗时过久,必给秦军后路军马以喘息时机,于我军退路筑成一壁垒,赌住我军,皆时,秦军前后,都有壁垒堵住我军,我军必然难以复出!必被困死!”
此次已是冯亭三谏,赵括又不听,反呵责冯亭道:”秦主将王龁,龟缩壁垒中战不敢战,其裨将王剪,王陵,蒙骜分兵我军后方,兵力对拆一半,何惧之有?我军若退时,向后直压就是!秦军堵我后军的那一半兵力,岂能阻挡我军四十五万精壮之兵?公何太过胆怯?”心下暗鄙其怕的小心过头。
又遥望四十五万军士浩若星聚,军容极盛,心下大是自傲,任凭冯亭如何进谏,如何力陈,仍如过耳秋风就是不听,不听,不听!他继续指挥军士筑成长垒,坚壁自守,又命裨将苏射催使后军运送粮饷,造灶做饭,以便军士饱食。
谁知后军早已被秦将司马错,司马梗截住,复又切断运粮之路。自此赵军的情势是:前有白起,王龄运筹军帐,以坚壁老营固挡于前;后有胡伤,王剪,蒙骜,司马错,司马梗,连夜赶筑新壁新营,截断赵军退路!
王剪是谁?四十年后以近七十高龄,以六十万大军灭楚,灭五国的秦之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他排第二,长平之战时,他方当壮年,与蒙骜一起,是王龄手下的裨将,他虽在王龁军帐副之,而心尊白起,因白起在他心里,是一尊战神,因而对武安君的一言一行,不但用耳聆听,用心暗记,且用墨笔书于白帛绡带,他爱兵法成痴,在白起死后,将绡带所记白起战阵之事,名之为《武安十书》,一直秘不示人,临终之时,以遗言示儿孙:”吾千秋百岁后,与《武安十书》同去也!谨记!谨记!”至此,比《孙子兵法》还历害的《武安十书》,至此成了陪葬品,在地下伴着棺材,烂了,毁了。
赵军因后军被秦军阻住,无有锅灶,粮粟,柴薪做饭,营寨初成,却不得不饿肚子过上一夜。
白起闻报堵赵军后路的壁垒新营已然筑成,其筑之固,不下老营,抚掌哈哈长笑,声震军营,笑对王龁道:”大计成矣!”遂令数百军士,于赵营前始揭秘底,
那百名军士,冲着被困的赵军高声喊叫:”此次与赵括对阵的秦军主将,不是……王龁……!是……武安君……白起……!!!”声震山谷。
至此,秦军每日传武安君将令,招赵括投降。赵括此时方知白起竟在军中,咳的心胆俱裂,他坐在军帐中,心下发晕,头皮发麻,四肢发抖。
忽而目光瞟向冯亭,见冯亭当此绝地,已是低头无言。赵军两头都被秦军坚壁固垒堵住,冯亭已计穷无出,眼下情况,坐困愁城,听天由命!
此刻,赵括自责不已,狂妄自大由此转而为蒍蔫,悔不该不听冯亭之谏,冯将军苦心三谏,一谏都没听进耳朵,至使落的四十万大军,悉皆坐守愁城,困于长平,事已至此,难以追悔。
长平之战属耳熟能详之事,勿须多述,话说赵括中箭身亡的那一刻,赵军大乱,军心惊惶,苏射劝冯亭共走,而冯亭抬头向天,盯着白云悠悠,他脚穿战靴钉在水草湿地不动,忽的抽出青铜剑,其锋极锐的架于颈上,仰天长叹:”我三谏在前,奈何赵括一将独大,其性情刚愎自用,悍然不听将言,我禀谏前以心血反复推敲,始得善策,谁料到一谏不听,二谏亦不听,三谏还是不听!一谏再谏,屡谏皆不听进,致使我军天崩地裂,遭此奇祸,天乎!命乎!又何逃乎!”言讫自刎而亡。
苏射悲恸不已,忽听一声悲呼,只见一少年军士,身背药箱,急奔自冯亭尸身之旁,恸哭不已,他伏尸哀哭,头盔想是没系紧,斜了下来,露出乌云秀发。
这少年军士是冯亭之女,闺名冯珠衣,因她性喜钻研药石,天赋过人,疑难杂症,她往往也能手到病除。昔日冯亭久盼赵军救兵不止,丢失上党之时,早已安排其妻携一子一女,暂去邯郸以避战祸,那知其女冯珠衣身背药箱又返身复回,问其何以复回?冯珠衣对言:”军士打仗,必有伤亡,女儿身负救伤治病的本领,愿在军中效劳!”
冯亭善其言,准其行,准许她随在军中,因其是女儿身,在军中颇多不便,遂令其亦穿军士衣甲,女扮男妆,充作少年军士。
白起令竖起招降旗,又枭下赵军主将赵括头颅,每日于赵军前招降。秦昭襄王亦大造稀粥于阵前以诱饥饿难当的赵军,命军士告于被困的赵军士卒:”投降者,立时给稀粥一碗!”
赵军兵将,被困长平四十六天之久!被困第一天,赵军即已断粮,这四十天赵军先杀战马,次煮甲胄,再后吃阵亡的尸体,大多不愿吃人肉的,无物可吃,人人饥饿难忍,饿的胃皆出血,悉皆奇痛的抽搐难当。如今闻主帅赵括已亡,无人敢出拒战,又闻的投降者立时分发一碗稀粥,饥渴的嘴唇紫裂之下极欲吃上一碗;遂应声不绝,乞哀求怜的尽皆解甲愿降!
是时,四十万人一齐解甲,皆因受不了火燎肝肠般的饥饿,又对白起存在巨大的恐惧,这才军械落地之声,如放炮仗,声响不绝。是日甲胄,铜戈,铁戟,刀剑,箭壶,箭矢,盾牌等军械堆积如山,营口辎重,悉皆资秦肥秦,悉皆为秦所有。
是夜,白起于帅帐中言于王龄道:“将军前时已拨野王,上党已在掌握之中,冯亭与其吏民不愿归秦,而愿归赵,赵与秦昔日会于渑池,两国已然修好,而赵贪上党之地不惜怒秦,完全不顾昔日浥池之盟,赵人性情反复如此。今赵卒先后降者,已达近四十万之众,按其反复性情,若一旦哗变,何有良策预防?”
秦之两大主将目含幽光,由幽转阴,由阴转冷,阴冷冷的眼神下,皆毒毒的点了点头,遂定下千古密计:决定将已降赵卒四十万,全部斩杀!
白起先命呼出年齿十五岁以下赵卒,冯珠衣身穿军士衣甲,亦在其中。之后白起又命十将立于四十万降卒之中声言:“明日武安君将挑选赵军,凡上等能战者,悉皆给与矛戈,带回秦国,随征听用;凡老弱力怯者,悉皆放回还赵!”
赵军闻言,欢声雷动。
是夜白起密传一令于十将:”起更时分,凡是秦兵都要用白布一片裹首!首无白布,身无衣甲,手无寸铁者,即系赵兵,月夜下亦当可辨,当尽杀之,一个不留!”
十将奉令,遂命秦兵人人白布裹首,千把万把火光之中一齐发作,忽的抽出刀剑急砍,赵国降兵没一个防有此着,悉皆无有丝毫防备,是夜哀声凄历,直透夜空,有反应奇快的逃出营门者,又撞王剪,蒙骜两个凶比大鬼的人物,引军在前,来往巡逻;那些闯出十将合围,好不容易逃出的赵卒,即时又被获住,砍下头颅。
赵将苏射极尽勇力,夺下一支铜戈,一匹壮马,血染征衣,孤身一骑杀出重围,独逃往匈奴之外,四十万赵之降卒,一夜惨绝俱尽,血流淙淙有声,流入杨谷,杨谷之水,皆变色为丹,至今号为丹水。
坑杀四十万赵卒的夜里,究竟是黑夜,星夜,月夜,雪夜?史无明文可考,只能推测: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星夜仅目视身围,月夜依稀可辨稍远,雪夜亮晶晶如有如凌晨,由王剪,蒙骜夜里引两军巡逻,可以排除黑夜,星夜;当时正值初夏,长平地区水草一片碧绿,因而还可排除雪夜。也就是说,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是在一个卷地风来的月圆之夜!
白起又收赵卒头颅,于军中令百名善于泥瓦匠的军士,取杨谷之旁的粘土,以四十五万血碌碌,悲愤惊恐,双眼怒睁的赵卒头颅为砖,筑台于秦军前后壁垒之间,其高百尺,谓之白起台,又称头颅山。
头颅山下,即杨谷之水。后世唐朝皇帝唐玄宗巡游至此,久观一山高耸幽然,观之失魂惊心,此山由无数人头堆积而成,历经千年的风化皆成头骨,身为九五之尊的他观之心下凄然,长声太息良久,遂下一道圣旨,命三藏高僧,设水陆道场,诵经七昼夜,以超度四十五万赵卒亡魂。
关于头颅山之事,今人于网上有以下言论:
头颅山高耸百尺,不排除把秦军自己的阵亡将士的头颅也砍下,以冒顶战功,亦拿去筑了头颅山,才使其山高耸百尺,极其骇人。盖因秦国军制:以砍下敌人之头计功。实在难以排除秦军兵将有心怀阴私,剩着秦赵两军阵亡尸体杂阵难计,剩人不备,私砍下自家军队阵亡将士的头颅,冒充赵卒头颅借以累积军功。今人于网上此论,其实才是私自恻度的阴暗心里,无端抹黑秦军,请看《诗经,秦风,无衣》: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矛戈,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秦军世代皆唱的军歌,由此可看出秦人军士之间,悉皆目光含着泪花,非常的友爱,非常的相互挂怀,他们携手一起打仗,并肩作战,当真亲如兄弟。当看到有人战死沙场,他们心里只有痛,那能会因冒功砍下自己人的头颅?可以说头颅山中的人头,应该没一颗是秦军的,而是赵军及数万韩国降兵的人头,冯亭的人头,亦在其中。后世有人论及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之事,认为其性残暴嗜杀,事实上,秦军以人头计军功的制度,才是残暴的根源,战俘于秦军无用,而砍下人头可计军功,皆是利益使然。而制定人头计功的商鞅,因其法令过暴,秦国人自己也受不了他,终将他五马分尸。
白起待到头颅山峻工之后,最后将赵括的人头戴上金闪闪的红樱头盔,放在最顶层,以显示其主帅身份,冯亭,王容,傅豹,赵爽四大副将的人头,四拢方靠,靠在一起,筑在头颅山第二行,上托一将独大的赵括头颅。
之后命军士令二百四十名赵军年幼士卒观看,冯珠衣及二百余名年幼赵兵至前一看,怎么也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恐怖骇人之事,观之无不惶悚战粟,泪如雨下,其泪至晚依然不止。
忽听扑通一声,一年幼名唤李同的赵卒,受不了头颅山巨强骇人之势,当场被吓晕,倒地不起,时冯珠衣在侧,脸颊挂泪的她关怀战友,忙俯身弯下腰去,以手探其鼻息,还有呼息,便给他推血过宫。
良久,那李同悠然醒转,他嘴唇战粟,四肢战粟,全身上下无一处不在战粟,而头颅山前的二百四十名赵卒,无不恐惧而含悲,抖的极是历害,亦都感快要晕去。
有军士将二百四十名年幼赵卒极度恐慌之态上报白起,尤其言明一名唤李同的赵卒,更是吓晕在地,已是半死。白起指节击案,笑道:”我要的就是这种魂飞魄散的效果!”言讫立时下令,将那二百四十名年幼赵卒全部放回,去邯郸报以四十万大军尽没,头颅全部砍下而筑了头颅山的惊天凶信。
原来白起放二百四十名年幼赵卒回国,可不是心起善意,而是心有灭赵大计:他意欲乘此长平之胜,一举拨下赵都邯郸,但心忧廉颇在彼,更有乐毅之子乐乘亦在,若去攻打,恐急切难拨,是以命二百四十名年幼赵卒,参观头颅山之后再去报以凶信,必使邯郸城中,军民惊恐到极点,因震恐而必无战心,虽廉颇,乐乘智计过人,率只有震恐而无锐气的军民守城,有何作为?必守而不固,秦军乘此攻之,邯郸克日可下!
他作战经验老到,即心存此灭赵大计,即命军士于无头众尸中搜身,搜出赵国刀足币,布足币,匀匀的分与二百四十名年幼赵卒,又配给牛车一辆,装以干粮,以作路资,以方便他们通畅回赵。
待到赵卒离开后,秦军始打扫战场,选中数十处天然的大沟深壑,将四十万赵卒无头尸身尽皆埋葬于内。
后人研究长平战史,多认为被坑杀的赵卒至多二十万,那四十五万是虚报数字,给出的理由是古代打仗,其军队数量多必浮夸过半,借以吓唬敌军以便获的更大胜机。如曹军赤壁之战时,实四十万不到却号称八十万大军,把东吴君臣,着实吓的不轻,只想出降者已然过半。而长平四十五万之众,按现在考古挖掘出的尸骨之众,壑沟之阔,以及磷光人骨四散之广;以及长平地区上百人家,千百年来捡拾箭镞,其积累数量之多,足以论斤称两的卖个废铁,挣个外快。而废铁价格按铁市行情,也只有o6元人民币一斤,铁价低廉如此,而千百年来捡箭镞卖废铁的人家,却能卖出数额不小的外快出来,借以补贴家用,由此可知,赵卒被坑杀四十五万的数量,应该不存在虚夸。
赵括三度不听冯亭之谏,至使败军亡身,他与其后三国之时的马谡,可以说属于同一类人,都是死搬兵书,不听将言,而马谡亦是三次不听王平之谏,致有街亭之失。中国历史异常奇妙,竞有以下的巧合:
相同的不听将言,相同的败军亡身,赵括,马谡,竟然还存在相同的血脉:马氏之姓,来源于赵奢后人,赵括一系之后,因耻赵括之败,致使门楣无光,愧不可当之余,遂以赵奢封号马服君的马字为姓,至此,中华大地始诞生马姓。由此可知,那马谡就是赵括嫡系后裔,赵括就是马谡的第一任先祖!难道死搬兵书,得了兵权就桀桀然不听将言,存在基因遗传?当然不是这样,如让汉朝复兴的伏波将军马援,他吸取了其祖赵奢之语:
夫兵者,死地也,战战兢兢!博咨于众,犹惧尚有遗虑。而赵括言兵书,易若儿戏,他这人不知一将所知之狭,不如众将所虑之广。其若得兵权,必刚愎自用,部下将士所进忠谋善策无由而入一,其败必然!
因而,马援诚惶诚恐,善纳将言,终成东汉开国名将,算是为其嫡亲祖宗赵括,挣回了面子吧。
三谏不听,昜于败军亡身之事,此类事战争中多了去了。赵括不通他父亲最重要的一句:
夫兵者,死地也,战战兢兢,博谘于众,忧惧尚有遗虑!
此处略述博谘于众的赵奢大败秦军之事。从而洞明赵括败空国之家底深层缘因:
赵奢曾以五万兵力,击败秦将胡伤所率的二十万大军。当时的胡伤,亦是秦之名将,当白起以军功封武安君时,他亦以军功封为穰候,可见他实力不俗,尤在王龁之上。如此秦之猛将,率二十万精锐秦军,却大败于兵力少自己四倍之巨的赵奢之手,这又是为何?
当时,秦昭襄王命胡伤帅二十万军伐韩,韩釐王求救于赵。是时赵之大将廉颇,乐乘皆言:“阏与道路险而狭窄,救之极为不便!”皆不愿率兵伐韩。赵王无奈,只的命赵奢率五万兵救韩。
赵军一名叫许历的小卒,把自已的计策写于竹简,最上为”请谏”二字,他手捧竹简,跪于赵奢帅帐之前,久久不去。赵奢奇其行,遂出账,与跪着的许历一问一答:
赵奢问:“你因何而跪?”
许历答:“我因谏而跪。”
赵奢问:“有何言谏我?”
许历答:”尽书于竹简!”
言讫,急将竹简谏言捧上,赵奢接过,将竹简卷开,其谏如下:
《兵法》云:得地利者胜!阏与形势,惟北山最高,而秦将胡伤不知据守,小卒窃以为,此留以待元帅也,元帅宜速引重兵据之!”
赵奢善其言,嘉其谏,赞其策,即时派出一将,分兵一万,使许历为前导,屯据北山岭上。赵军一万据此地利,凡秦军动向,一望即知。
胡伤兵到,倾起大军来争山,皆被赵军滚石击退。胡伤咆哮大怒,指挥军士四下寻路,务必攻下北山岭。
当是时忽闻鼓声大振,赵奢亲引一军杀到,上有巨石滚滚,下有胡服骑射,两相夹攻,杀的秦军如天崩地裂,没命奔逃。胡伤坐骑中箭,痛的直立而起,将他掀倒在地,亲而副将又引一军赶到,死命救出。
赵奢长追五十余里,秦军屯扎不住,只得西逃回秦。赵奢遂解阏与之围,韩釐王亲自劳军,致书称谢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因赵奢功大,第一次大败秦军,于列国面前,大大露脸,封赵奢为马服君,位与蔺相如,廉颇相等。赵奢深感阏与之胜,小卒许历之谏,功不可没,即时荐许历之才,赵惠文王许之,封为国尉。许历其人,《东周列国志》于赵奢大破秦军一章,所述较详。
战战兢兢,博咨于众,犹惧有遗虑的赵奢,不但博咨于众广纳将言,甚而小卒之言,他都择其善策而纳之。
盖因行军打仗,各个将领布于战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角落目见亲闻,深知其间的战场形势,能够精准致毫的分析利弊得失,因而坐于军帐中的主帅,兼听众将之谏,可洞然整个战场形势。可使军队尽可能达到保平争胜的最佳状态。
如著有《孙子兵法》的孙武子,作为兵家始祖的他,亦与赵奢一般,虚心谦听将言。他率兵攻楚之时,两度听从夫概,伍子胥之策,打的楚军大败,拨了楚国都城,使楚王辟易他乡。
由赵奢,孙武子战争中善于择取将言的表现,从而可以看出:赵括之惨败,败在对冯亭之谏不听,一谏不听已使大军处于不利地位,何况三谏都不听。正应赵奢之语:
愎于自用,忠谋善策无由而入,其败必然。
因为,主帅军帐仅丈围之地,目之所及,狭而不广,兼听广布于战场每一角落将士之言,可补狭而不广之不足,如此,战场形势,方可洞明于胸。
而赵括,三不听冯亭之谏,听将士之谏若听放屁,结果他自己的一条命性搭上不说,还把四十万将士的性命全都搭上了,在先秦列国仅有2000万人口之时,这种覆没比例,可谓惨绝古今!
≈/p≈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