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太子妃 - 第三百零五章:下元节
听了他的话,孙筱凝也认真起来,她点点头说道:“好,我答应你,以后有什么话都不用这样玩笑的语气说,尤其是我们的感情方面!你放心,就这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夏允瑄看着她认真的表情,轻轻的点点头,然后长臂一伸,将孙筱凝就环在了怀中。这是两个人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孙筱凝以为自己虽然之前一直没有过男人,不论现代的她还是穿越后的她,虽然没有过男人,但是至少也是看过多年偶像剧,演过多年偶像替身的,虽然没吃过猪肉,但是至少看到过猪跑吧?哪有那么多的不好意思?而且这么长时间一直看苏媚雪在自己面前和那些男人们腻腻歪歪的,应该早就习惯了吧?
可是真到了自己身上,就夏允瑄仅仅的这么抱自己一下,她的小心肝居然扑通扑通地越跳越快,就好像火车的发展史一般,从蒸汽火车的速度一下子到绿铁皮再到快车、再到动车,一路就这么狂奔开来!那脸也如同被蒸熟的螃蟹一般,就这么不由自主的红了起来。
感觉到她心跳的夏允瑄,倒是体贴的装作不知道一般,就这么轻轻柔柔的抱着孙筱凝,两个人在车里一时无语,虽然安安静静的,却温馨无比!
两个人就这么依偎着,虽然这马车是经过改造的,而且为了避震,防止颠簸,夏允瑄还命人在车厢中垫了厚厚的一层褥子,褥子上又垫了一层毛皮,可是在行进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有着些许的颠。
每当夏允瑄感觉到颠簸的时候,他就紧紧地把孙筱凝抱在怀里,尽量不让她受罪。这样的体贴看在孙筱凝眼中,暖在心中,她有时候在想。这个男人倒是不负自己的期望,对她也是从心坎里的喜欢和关爱,不枉费自己为了他变成现在这样。每当想到这里,孙筱凝的眉眼便柔和起来,时间久了倒是也忘了和夏允瑄生气斗嘴了!
在北齐,其实水路行进也和中国的古代一样被称为漕运,孙筱凝常常在想,其实这人类的智慧大多都是相同的,无论是同一个世界还是平行的空间,人们的智慧也都是无穷的。
其实。在这里漕运是北齐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大白话讲,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手段和形式,而这辆是大多是指公粮。也是各个国家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都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就像之前的孙筱凝乘坐马车那般!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而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漕运起源很早。因为比陆路方便而且随着漕运,到达的地方也比较多,所以,历朝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孙筱凝有时候会想。如果这里的河道也象当初的黄河改道那般,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是否还会成为必需?孙筱凝在脑子里溜了一遍,关于这方面的历史她几乎熟烂于心,因为过去要拍古装武打,所以她就爱屋及乌的爱上了看那些历史书籍。她记得在中国的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不过在这里,因为历代漕运保证了京都和边防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所以才一直被保留,而且成为最快速的行走方式;
不过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其实一开始漕运的数量并不高,北齐建国初年间,每年运量为几十万石。到了二十年之后,增到一百多万石,五十年之后又增到四百万石。根据朝中大臣的建议,到了上一任皇帝掌权时,令民纳粟补吏、赎罪,各农官又多增产,政府掌握的粮食大增,漕运一度增到每年六百万石,不过一般都会保持在每年四百万石左右。
漕运用卒也大大的增加,一度达到六万人之多。由各地护漕都尉管理,沿途县令长也有兼领漕事的。漕粮则输入大司农所属的太仓。此外,瑄帝爷爷当皇帝时,连年用兵和开发西南时,对军队所需的粮食也都进行了费用浩大的转漕运输,甚至漕转一石,沿途要耗费十余钟粮食,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漕转关中,费用浩大,需时很长,动员人力很多,特别是漕船要经过砥柱之险,粮食损耗很大。为此,当时的朝中大臣曾先后采取过多种改进办法。其中收效最大的是漕渠的开通。到了瑄帝父亲称帝时,根据建议,用三年时间,沿山岭开凿了与河道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运输费用从而减少,沿渠民田也能收到灌溉之利。
这是北齐的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此外,众臣建议缩短漕运路线,减少漕运压力,避开砥柱之险,这些改变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想什么这么出神?”夏允瑄看孙筱凝陷入沉思,不由得开口小声询问道。孙筱凝被夏允瑄的话唤回了神,她摇摇头笑着说:“我居然恍神想到了漕运这码子事!”
“想的真多!”夏允瑄被她摇头晃脑的样子逗得笑了起来,孙筱凝倒也不和他计较,将视线调转到码头周围。这一瞧她发现好多人都在大包小包的提着东西赶路,虽然大小不同,但是品种却不尽相同。
这一看引起了她的好奇,她小心翼翼的指了指那边匆忙行走的人群,那样子生怕被人看见了说自己不礼貌,她小声问道:“那些人是做什么的?”
夏允瑄顺着她的比划方向看去,转头小声的说道:“快到下元节了,这应该是他们在准备东西。”
孙筱凝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但是眼里迷茫的神情还是泄露了她不懂得的真相。夏允瑄倒也不着急上船,小声的和她普及起节日来了。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一般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 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
一般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民间有俗语: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朝廷是日一般都会有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这节日的习俗一般会有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也就是说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而且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再有就是祭禹,在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所以说这节日也是热闹无比的。
而人们也会在家中拜祭下元水官,相传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还有就是“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紫琅文学)
</p>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